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g3036阿阿高速建设现场,一位皮肤黝黑的中年人正手持图纸与村民沟通,他胸前的党员徽章在烈日下格外醒目,这是北新岩土公司g3036项目党支部书记郑杰扎根边疆的第15个年头。
作为“兵三代”,38岁的郑杰血管里流淌着兵团的血脉。从g219新藏公路的见习材料员到如今统筹全局的项目党支部书记,他始终将特别能吃苦、特别能战斗、特别能奉献、特别善经营的品质融入工作。凌晨四点的搅拌站旁、暴雪封山的物资运输路上、村民疑虑重重的征地现场,总能看到他步履坚定的身影。每当被问及坚守的动力,他抚摸着安全帽上北新岩土的标志笑道:“我的爷爷曾在北屯开垦荒地,我的父亲在边境线上坚守戍边,到了我这儿,得把路修到老百姓心坎上。”
这份初心,在戈壁滩上绽放出创新的火花。“党课要开在工地上,党旗要插在工棚里。”郑杰通过这种“移动党课”的模式让理论学习变得鲜活起来,他还将安全生产规范编成快板词,把质量管理要点制成口袋书,甚至在混凝土养护期组织开展“党史故事会”。这些接地气的党建创新,在g3036项目结出硕果——党员责任区覆盖全部4个工区,创新设立的“党员技术攻坚组”不仅攻克3项施工难题,更将工期缩短10天,节约成本360余万元。
而在另一个战场上,郑杰正用“绣花功夫”破解着征迁难题。g3036阿阿高速k34—k36沿线的克孜勒镇其曼村与施工红线重叠,其曼村2户村民只想守着自家的房屋和耕地不愿征迁。郑杰协同当地3个部门,连续奔走10多天,通过铺垫便道、打井修渠,解决了周边居民出行和农田灌溉问题。这样的故事在征迁过程中层出不穷,他通过耐心讲解政策、暖心帮扶安置、公心调解矛盾,让项目实现“零强拆、零上访”。
当戈壁滩的夜幕降临,郑杰又变身“后勤部长”。零下20℃的寒夜里,暖心工程让施工人员眼眶发红,恒温净水系统汩汩流淌着热水,24小时热餐车飘着饭香,每月集体生日会的烛光映红年轻技术员的脸庞,在挂满建议的“职工说事墙”上,每片写满心声的纸张旁都缀着他工整的蓝色墨迹,这些带着戈壁风沙痕迹的留言总能得到回应。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,让90后技术员王玉范感慨:“郑书记用身体力行告诉我,党员身份不是挂起来的勋章,而是为人民干实事的工具箱。”
项目部墙上的施工图上,那些勾勾画画的字迹,已悄然落在这片承载着丝路梦想的土地上。正是千千万万像他一样的党员先锋,用青春作路基,以党员徽章为路标,在祖国西北广袤的大地上书写着新时代的兵团篇章。
他们的故事没有句点,就像沙漠公路永远向着地平线延伸。